蕰藻浜

顾村百科 顾村生活网 13698℃

蕰藻浜

蕰藻浜,西起苏州河(吴淞江),东至黄浦江(吴淞口),全长34.64公里,横贯上海北部。嘉定区境内全长17.94公里,宝山区境内全长16.7公里。是上海现存除了长江、黄浦江以外为数不多可以通航百吨级货船的河道之一。

蕰藻浜上的康宁路桥,拍摄于2016年8月
蕰藻浜 康宁路桥

简述

蕰藻浜亦名蕰藻河。“蕰藻”是水草、水藻聚集的意思,因为“蕰”与“蕴”字形相近,“蕰藻浜”往往被误写、误读为“蕴藻浜”。蕰藻浜是上海市北部的一条重要河流,西自嘉定县黄渡孟泾村与吴淞江(即苏州河)相通,东至宝山区吴淞镇入黄浦江,全长34.64公里。

别小看蕰藻浜,解放前曾为上海地区三大干河(黄浦江、苏州河、蕰藻浜)之一,今系上海北部一条重要骨干河道,亦为上海地区市级干线航道之一,河道等级为五级内河。它是蕰川公路的起点,还是上海市区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。

故事

古时的蕰藻浜河水清涟,水草茂盛。嘉定当地俗称水草为“蕰草”,因而把此河喊作“蕰草浜”,写作“温草浜”。1708年,被嘉定知县冯联芳改为“温草河”。到光绪年间,写为“蕰草梢”。清末民初,又作“蕰藻滨”(“滨”与“浜”通用),本地人还有的称之为“大塘”。民国时期,有人将“蕰”误写为“蕴”,于是“蕴藻浜”这个名字以讹传讹,沿用至解放后,1987年才正名为蕰藻浜。

蕰藻浜自明万历四十年至清光绪十六年(1682~1890年)间曾先后9次进行疏浚。建国前大部分河段在宝山境内,嘉定段西起走马塘鸭棚头,东北至花圈浜(宝山界),仅长2.5公里。清嘉庆年间(1796~1820年),由于嘉定南部干支河泥沙淤积,遂于清咸丰九年(1859年)在县界附近唐家桥建置石闸,以拒浑潮。清同治三年(1864年)改筑为泥坝。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宝山疏浚蕰藻浜后,拆除土坝,嘉定又选择唐家桥以西新址重建石闸,不久闸前淤积成坝,东西两段遂互不沟通。

建国后,嘉定人民迫切要求疏通直接排水入海通道,以改善当地排水条件。1952年12月,疏浚蕰藻浜嘉定段,并带浚走马塘一段,总长3780米,同时挖除闸坝,与东段贯通。

1959年冬,根据市城建局规划定线,自宝山塘桥以西改道,由原向西南改向西北,裁弃曲湾,直趋嘉定境内横沥。国家投资220万元,共挖土方77.62万立方米。

1978年按全市水利综合治理规划,实行分片治理,将蕰藻浜以北,桃浦河以西的嘉定宝山地区均列入“嘉宝北片”范围,决定该河自横沥河向西延伸,经马陆、南翔、方泰、黄渡、安亭等乡,于黄渡孟泾村接吴淞江。同时自塘桥以西拓宽浚深,并将郭家湾至塘桥的2.86公里河道全部拉直,工程所需经费由国家投资。

1980~1982年整治蕰藻浜航道,按300吨级航道标准浚深西段21.8公里。东段12.3公里原可通航100~300吨级船舶,但航行条件较差。

随着宝山地区经济发展,航道日益拥挤,不能满足需要,为此市政府决定投资1265万元,整治蕰藻浜东段。整治工程于1988年动工,1990年底完成。蕰藻浜航道整治后,经吴淞江与油墩港相连通,形成上海市300吨级航道环线,比从吴淞江转道黄浦江至吴淞,缩短航程20公里。河口段水深条件好,700吨级的长江驳船在低潮时可抵上钢一厂靠泊装卸,相应满足了宝山钢铁基地的发展和宝山地区城市建设对航道的要求。但蕰东水闸下游7公里的航段,潮水受闸阻挡,形成壅水,淤浅较为严重,需经常疏浚。

从名字更改到疏浚拓宽,蕰藻浜记录着历史的变迁。现在的蕰东水利枢纽以及在临近苏州河处的蕰西水利枢纽,对嘉定、宝山南部地区引水、排水起骨干作用。而且经过河道整治后,相信蕰藻浜会更加美丽,为周边居民带来更多便利。

历史

明万历四十八年(1620),嘉定知县单迈主持疏浚蕰藻浜,使河道长达二十余公里。清顺治八年(1651)至同治六年(1867),先后疏浚7次。解放后,蕰藻浜又经多次疏浚,成为横贯嘉定、宝山的一条干河。

蕰藻浜,同时也是上海市区北部的重要军事屏障。太平军曾凭借蕰藻浜河道,抗击英法联军。“一二八”抗战时期,蕰藻浜又是战略要地。淞沪抗战的指挥部设在嘉定南翔镇,日军企图占据蕰藻浜要隘,以切断吴淞与闸北的关系,对十九路军与第五军实行分割包围,中国军队与日军展开了殊死战斗。“八一三”抗战中,中国军队面对日军的飞机、坦克,守卫蕰藻浜大桥,展开了三次白刃战,终于打退日军这是“八一三”战争中最大的一次反击战。


▌导航:顾村生活网 » 蕰藻浜

喜欢 (73)or分享 (0)